惡臭廢氣處理技術有多種分類方法。源頭治理技術是從惡臭產生的源頭(如污水等)中直接主動地去除致臭物質來減少臭氣的除臭方法,終端治理技術是針對外逸到大氣中的臭氣進行處理的除臭方法。
目前常見的除臭技術多為終端除臭技術,包括物理、化學及生物類型的終端除臭技術,如圖1所示。
1終端生物除臭技術
目前終端除臭技術成熟、應用廣泛,但該類技術是被動治理技術,大多需要進行臭氣的收集和輸送,需要單獨構建除臭裝置或設施。目前,終端除臭技術應用較為廣泛的為生物濾池法。
1.1生物濾池法技術原理
生物濾池是使收集到的廢氣在適宜的條件下通過長滿微生物的固體載體(填料),氣味物質先被填料吸收,然后被填料上的微生物氧化分解,完成廢氣的除臭過程。
固體載體上生長的微生物承擔了物質轉換的任務,因為微生物生長需要足夠的有機養分,所以固體載體必須具有高的有機成分。要使微生物保持高的活性,還必須為之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條件,比如:適宜的濕度、pH值、氧氣含量、溫度和營養成分等。
環境條件變化會影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因此在試運行時或改變工況時要考慮生物濾池會有一個適應期。
1.2除臭生物填料選擇
生物濾池的主要部分是填料。一種好的填料必須滿足:容許生長的微生物種類多;供微生物生長的表面積大;營養成分合理(N、P、K和痕量元素);吸水性好;自身的氣味少;吸附性好;結構均勻孔隙率大;價格便宜;腐爛慢(運行時間長、養護周期長)。
單成分填料一般只滿足上述的部分要求,配方合適的多成分混合物可以較全面地滿足要求。常用的填料有:干樹皮、干草、纖維性泥炭或其混合物。
由于填料本身是有機養分,當過濾池暫停運行時,微生物可以利用填料的有機成分繼續維持生命活動。
濾池填料的堆放高度取決于所要求的停留時間和表面負荷。工程上填料高度一般為1.0-1.2m。如果選擇的填料合適,工藝上能做到布氣均勻、排除氣流短路的話,一般高度可以為0.5m。經過幾年運行后,填料的一般高度約為初始堆放高度的60%。過濾池的表面負荷能力可達200m3/(m2•h),一般選用100m3/(m2-h)o
1.3影響因素
生物濾池的處理效果受以下幾種因素的影響;
(1) 反應速度
反應速度的快慢取決于氣體成分的濃度和性質,填料上的微生物種類、數量和活性,溫度,廢氣和填料的濕度,pH值。
(2) 停留時間
惡臭氣體停留時間由體積流量、自然堆放體積和空池體積決定。
(3) 惡臭物質濃度
2源頭生物除臭技術
源頭除臭技術指的是能在惡臭產生的源頭抑制惡臭污染物產生或逸出的主動惡臭治理技術,因此該類技術并不需要將產生的惡臭氣體進行收集和輸送。相比終端除臭技術,源頭除臭技術在污水除臭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生物源頭除臭技術更甚,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為全程除臭技術。
2.1全程生物除臭技術原理
污水處理廠全過程生物除臭技術是近年來新發展的一種生物方法的除臭技術,是將含有組合生物填料的培養箱安裝于污水處理廠生物池內,活性污泥混合液經過培養箱,其中的生物填料對除臭微生物的生長、增殖產生誘導和促進作用,增殖強化除臭微生物,將二沉池排出的活性污泥回流于污水廠進水端,除臭微生物與水中的惡臭物質發生吸附、凝聚和生物轉化降解等作用,使得污水廠各構筑物惡臭物質在水中得到去除,實現污水廠惡臭的全過程控制。全過程除臭工藝典型流程見圖2。
2.2除臭生物填料
全程除臭技術中所用填料為特制的專有填料,主要作用如下:
(1) 填料中含有少量除臭微生物起到接種作用;
(2) 催化和刺激除臭微生物菌群的生長和富集;
(3) 刺激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增加生物反應中所需酶的活性;
(4) 作為微生物載體并能夠溶出有效成分、元素促進微生物與惡臭物質的反應。
2.3影響因素
(1) 活性污泥系統運行情況
由于全程除臭技術將污水處理系統中的活性污泥中的除臭微生物增殖,活性污泥系統的運行狀況對除臭效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2) 除臭污泥回流情況
全程除臭技術對預處理段的除臭效果主要依賴于除臭污泥的回流投加,必須保證除臭污泥按相應的比例回流。
3結論
通過兩種生物除臭技術的比較,在達到污水處理廠惡臭排放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全程生物除臭技術相對于生物過濾技術,不需要進行惡臭氣體收集,不僅節省了加蓋費用,而且除臭裝置的費用也大大降低,在一次投資費用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在運行成本及運行管理上,全程生物臭技術與生物濾池工藝相比維維護保養復雜且費用高,且容易受既有的污水項目條件限制影無法使用。因此根據具體的污水站情況,選擇合適的除臭技術。